专访天智航董秘黄军辉:手术机器人正值爆发前夜 有望借力人工智能“弯道超车” 环球百事通

时间:2023-04-27 17:12:46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

随着我国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高端医疗设备创新,在加快医疗器械审查和批准的当下,手术机器人迎来发展红利,一场国产手术机器人“突围”序幕已经拉开。

有着“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之称的天智航(688277.SH)是这场“突围赛”的主力,其于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2021 年旗下“天玑系列”在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约80%,位居国产企业之首。4月25日晚,天智航发布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过去一年研发投入1.23亿元,占到营业收入比重为78.52%,增幅比例为8.15%。


(相关资料图)

近日,“21世纪卓越董事会深圳闭门会议”在深圳正式召开。会议期间,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天智航董事会秘书黄军辉,探讨资本市场助力公司发展、研发投入战略、手术机器人商业化难题等诸多内容。

注册制加速企业发展

21世纪:2019 年注册制改革正式起航,天智航以科创板第二套标准上市,能否从天智航的上市过程谈谈,注册制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哪些机会和变化?

黄军辉:注册制改革启航后,允许未盈利的公司登陆资本市场,资本退出渠道畅通,我们也收获投资人青睐。其次,得益于资本市场加持,吸引人才、研发投入也更加有底气。

2019年手术机器人中国融资规模不超过10亿元,2021年规模就已达到了100亿元。资本市场对手术机器人认可度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技术逐步成熟,投资人看好未来发展前景。

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也加速了公司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让公司上市后能够按照创始团队希望的长久发展目标推进。另外,资本市场提供的股权激励机会,也有助于公司留住那些特别优秀的长期积累下来的员工。大家一起把公司做强、做扎实,给投资人带来回报。

21世纪:近日,天智航完成了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发行工作,这次定增对公司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黄军辉:对于高科技的公司,特别像手术机器人领域,产品是第一生命力,需要不断推出走在市场前沿的产品,这就需要资金支持公司发展。天智航每一年研发投入都占到营收的百分之七八十,选择定增有利于加快下一代手机机器人的研发进度。

我们的募投项目中,智慧医疗是核心能力建设。天智航的智慧医疗中心建设围绕“5G+医疗健康” 融合目标,融汇大数据与“云管端”技术,推动5G在远程手术中应用。中国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大部分医疗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如果在偏远城市医院里配置手术机器人,能够远程操作为当地患者实施手术,可以为国家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做贡献,助力我国医疗资源下沉。

整体来说,相关募投项目可以提升公司产品整体先进性,推动临床治疗方法微创化、标准化、智能化,推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致力于解决传统骨科手术痛点,实现骨科医生学习曲线短程化,推进医疗资源均等化。未来,项目效益的逐步释放将提升公司运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公司和股东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并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21世纪:根据业绩预告显示,2022 年公司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11%,能否介绍一下公司的研发投入成效?

黄军辉:天智航主攻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骨科大致分为三个大类——创伤、脊柱和关节,另外还有一个大类是运动医学成长板块。

天智航第三代手术机器人——“天玑1.0”骨科手术机器人在2016年11月获得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于2021年2月获得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天智航的关节置换机器人有望在近期拿到注册证,而未来,天智航有望推出全骨科覆盖的手术机器人,这可能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唯一覆盖全骨科的产品。

我们希望骨科手术机器人更多进入到基层医院,有效帮助基层医院提升治疗水平,让基层医院也能使用机器人造福患者,这也是我们加码研发投入的目标之一。

21世纪:天智航在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黄军辉:天智航初代机器人2010年上市,当时只能够进行长骨(四肢)手术,到第二代机器人,已经能够进行股骨颈骨折、骨盆骨折的手术,发展到三代机器人可以进行创伤大类的脊柱手术。我们此次募投项目中涉及的下一代机器人,不但能解决导航定位手术精度的问题,还能解决磨削、减压、融合等环节中的更多问题,产品功能会越来越强。

目前资本市场给天智航的定位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我们也希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凭借自身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带领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打开市场、迎接挑战,保障我国在相关先进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地位。

市场U型回暖正当时

21世纪: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给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会?

黄军辉:自去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包括手术机器人在内的其他医疗器械有逐步回暖的情况,这个回暖我认为是U型回暖,可能不属于快速的V型回暖。众所周知,过去几年医院资金向新冠疫情防控倾斜,现在资金还在缓慢恢复阶段。我们认为明年可能会是一个快速增长过程。

另外今年除了销售手术机器人外,我们会重点继续推进医院购买服务模式,主要通过与医疗机构联合建设骨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以收取服务费为主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医疗设备销售模式,后者动辄上千万元,让中小型医院望而却步。

去年我们的医院购买服务模式试行效果取得了超预期的成效,比如我们和北京一家医院的合作中,一台机器人一天最多进行了8例手术。

21世纪:你认为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黄军辉:第一,无论医疗界,还是产业界,均认可未来手术机器人在外科手术里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外科手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二,在患者的认知上,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案例展示出了机器人手术对患者的有益性,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机器人手术。

第三,政策鼓励创新型医疗设备公司探索新商业模式,包括与医院开展合作,收取服务费等创新商业模式,这为手术机器人进入基层医院夯实了基础。

第四,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创新医疗器械发展,手术机器人的迭代提速,过去每4到5年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就会出现,未来天智航也将针对各类手术场景推出多款手术机器人。

21世纪:怎么看待二级市场对于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进展缓慢的“焦虑”?手术机器人这个赛道商业化的难点有哪些?

黄军辉:我觉得目前 A 股的二级市场投资人可能更多倾向于企业营收和业绩增长,其次上市之后投资人对天智航抱有非常高的期待。但手术机器人市场在国内还受到一些因素制约。首先,手术机器人需要长时间培养医患认知。就拿海外市场来说,他们对手术机器人的认识,从首款产品面世到真正获得医患认可,差不多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而中国的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

究其原因,这与外科医生使用习惯,以及手术设备的特性有关,检验检测或影像设备,就算他们的准确率达不到百分之百,也不会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与其他类型设备不同,手术设备的使用与人的性命直接相关,手术的安全性尤为重要,1万例手术中出了一例事故,对于医患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对于医生来说,他们会倾向于使用最成熟、得到无数案例验证的技术。目前,国内的手术机器人的手术量还不算特别大,因而医生有所保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我们认为,中国正处在手术机器人发展的临界点,天智航2005年成立,第一代产品2010年问世,到现在走过13年的时间。而海外龙头从第一代产品问世到获得广泛认可,也经过了15年。

其次,骨科手术机器人用于辅助医生手术,对于不同医生和医院的有用性是有区别的。比如基层医院医生可能完成不了一些高难度的手术,机器人便成了刚需。

第三,目前手术机器人定价仍较为高昂,但这是因为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和生产,导致的价格高居不下。只要这个阶段突破了,用的人越多,成本就能逐步降低,这还需要一些时间。此外支付能力也制约了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这需要我们这些生产厂家去通过提质增效、形成规模化生产区进一步解决。

再者,手术机器人能解决的问题还不够多,未能全面解决骨科手术过程中所有的问题,这也是目前研发的重点。所以也需要大家更多一点耐心,我们觉得这个事情的实现已经在不远的将来。

借助人工智能“弯道超车”

21世纪:怎么看待AI给手术机器人带来的发展机遇?

黄军辉:其实手术机器人天然是跟人工智能相紧密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定增募投项目智慧医疗项目,就是对医疗手术过程中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现在的工作方式是医生完成手术规划以后交由机器人执行,未来应该是机器人做出手术规划的初步方案,再由医生审核确定,再进行实施。

另外,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定制个性化骨科手术方案。比如,当前关节置换手术需要标准假体,医生通常会根据个人的基本情况选择一个型号,然后进行置换,但实际上人体骨骼细节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千差万別,医生给出的型号可能并不能完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特性的标准假体。

从我个人的构想来看,未来我们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基于手术过程积累的骨骼数据,基于不同人群的特征,进行数学建模,再通过3D打印的方式打印出关节假体,再进行置换。

21世纪:中国的手术机器人产业能否借助人工智能的机会“弯道超车”?

黄军辉:我觉得非常有可能,其实人工智能核心是数据量和样本,而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手术量,随着机器人手术量的增多,我们积累的数据也会越多,深度学习样本随之增加,发展速度也会加快。这已经不是一种“弯道超车”,而是在同一“竞技场”针对关键技术的比拼,有望实现“直道超车”。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