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生于忧患”?-环球最新

时间:2023-05-06 08:19:00来源:四部曲教育

从小到大,有一句话你一定听说过无数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造就强者,安逸招致灾祸。但是,“生于忧患”,我们需要的是忧患吗?


(相关资料图)

今天,我们回到中华文明源头处的典籍,从《尚书》中,深度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01

《尚书·周书·无逸》当中,有一句意义深远的话——“君子所,其无逸”,意思是:君子在其位,不能贪图安逸。这句话是西周初年辅政大臣周公,给年轻的周成王的劝告。

周公曾经辅助武王歼灭商纣,建立了周朝。但好景不长,武王在灭商后两年就病逝了,继位的成王年幼,周公也就担当起了辅佐成王的重任。

周公对成王而言,是辅臣,但同时也是叔父,周公不仅有辅佐的义务,更有教育引导的义务。成王从小生长在条件优渥的王室,没有体验过父辈创业的艰辛,所以周公担忧成王贪图安逸,因此常常提出劝告。

有一次,周公言辞恳恳地说:

“君王身居高位,要勤勉,切不可贪图享乐。就比如,要体察老百姓的疾苦,就要先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不然您在安逸的环境里,是体会不到老百姓的艰辛的。

别说是您了,就算是老百姓也是如此。父母在地里辛勤耕种劳作,儿子在家里享受,不去地里干活儿,就体会不到父母的艰难。时间一久,做儿子的行为就会放肆。对父母很轻慢,说父母‘年纪大了,什么都不懂’。”

周公举的这个小例子多么鲜活啊。年轻的时候,父母催促着我们去做这做那,很多人会觉得父母已经落伍了,对父母的劝告充耳不闻,总会觉得,父母所说的,并不是什么紧急、重要的事,有这时间,不如自己多享受享受。只有等年龄逐渐大了,摔了跟头,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就像有句老话说的,“富不过三代”。子孙不能体谅“创一代”的艰辛,不知道考虑自己言行的后果,但求贪图享乐,所以尽管条件优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很难取得祖辈、父辈那样的成就。

这背后缺少的,就是一颗忧患之心。

02

但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往往是平平淡淡的,眼前并没有太多巨大的困难阻碍,究竟如何才能永葆一颗忧患之心呢?透过周公的劝告,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到三句话。

第一句话:忧未来之忧。

曾经有一位NBA教练讲过一段著名的话。他说:“我祖父每天步行10英里去上班,我父亲步行5英里,现在我开凯迪拉克去上班。我儿子开的是奔驰,我的孙子将坐法拉利,但我的曾孙将再次步行。”

从“祖父”到“我”,艰苦奋斗之风代代相传,逐渐崛起;而从“儿子”到“曾孙”,安逸之风代代相传,最终衰落。

今日种下因,未必在今日就能呈现果,但终究有一天果会来临。今日更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子孙的未来而忧虑。

第二句话:忧他人之忧。

回顾周王朝的历史,他们为何会崛起呢?原因就是周朝的祖先重视民生,获得了诸侯和百姓的支持。所以周公劝告说“要体察老百姓的疾苦”,得民心,才能稳稳守住祖辈的基业。

同样,今天我们的一份事业要发展强大,行稳致远,不能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得失考虑,更应该着眼于其他人的忧患。就比如,一家主营副食品的企业,在困难时期,看到民众购买蔬菜等物资困难,主动利用自己的供应链,给当地民众输送物资,解了燃眉之急。这样的行动或许对他们主营业务没有多大帮助,但赢来的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正是他们的宝贵财富。

第三句话:防微杜渐。

商纣王即位的时候,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副象牙筷子。他的一个大臣看见后很担忧地说:大王今天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会用金杯玉盏,享用奇珍异味,国家就要败亡了。后来,纣王果然如这位大臣所说,贪图享乐,导致国家灭亡。

这位大臣是如何看到未来的呢?他看到了纣王贪图安逸的那一丝念头。这丝念头一起,无穷无尽的小我就随之而来,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真正的“安乐”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念念之间。“生于忧患”,不是需要来自外界的忧患时时警醒自己,而是自己的内心需要时时戒慎恐惧,去除心中的小我,防微杜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华民族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古老智慧,也是对五千年历史的最好总结。

激扬大我,为长远计、为他人计,同时去除小我,防微杜渐,建设更加从容、舒展的人生。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