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点-明朝究竟因何而亡?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祯皇帝的近臣说了真实原因

时间:2023-05-20 18:01:07来源:凡凡的日记

说起明朝的历史,总让人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的确,明朝的确曾经很强大过,至少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都是一直保持着主动对外作战的形式,但明朝却是自己太“作”了一点,绝大部分国力都消耗在无止境的内耗上了。

而对明朝影响最大的,除了皇帝自身问题外,就是宦官干政和党派之争了;在明朝历史上,出现了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等一大批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宦官;而比起宦官干政而言,党派之争对明朝的影响无疑要大得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明朝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东林党了,之后还有浙、齐、楚、宣、昆等各党派;党派之间的斗争,是纯粹为了斗争而斗争,他们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根本就不会在意国家的利益是否受损;多少有志之士空洒热血,有多少有才之辈被拒之门外。

而接下来要说的这位,他是明末时期的一个宦官,名叫曹化淳,他大约在十二三岁左右才入宫,但他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孙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但不久之后,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崇祯皇帝继位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掉魏忠贤,然后就是召回曹化淳,委以重任,负责平反冤案。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后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而且曹化淳与当时势力庞大的东林党人关系也是极好。

后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皇帝连上三疏,最终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批准;关于曹化淳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吗?显然没有,在崇祯十七年时(离京五年),李自成大军度过黄河后,长驱直入,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兵临京城,曹化淳知道后哭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为何深受崇祯皇帝器重,并负责办理魏忠贤案件的大宦官曹化淳会说出这样的话呢?难道“千古罪人”魏忠贤的事迹是有什么隐情吗?魏忠贤早年家境贫寒,长大后也只是一个混混,后来由于实在混不下去了,才进宫当了宦官。

但他情商颇高,知道怎么抓住机会,于是很快便与大宦官王安攀上了关系,除此之外,还与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成了对食关系;在朱由校继位之后,魏忠贤凭着与客氏的关系,地位那也是水涨船高,最终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

在此期间,魏忠贤大力培植党羽,独断专权,人称“九千岁”;按照史书记载,魏忠贤一生作恶无数,但这终究只是史书的记载而已;关于魏忠贤,还有一个记载,那就是明熹宗朱由校临终前对崇祯皇帝朱由检所说的“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难道是朱由校被魏忠贤蒙蔽了吗?显然不太可能,那也就是说,魏忠贤是朱由校可以安排的,甚至可以说,魏忠贤的种种举动,都是得到过朱由校首肯的;当时的朝廷,已是东林党一家独大,甚至可以说“相权”已经凌驾于“君权”之上了,皇帝也是很无奈,只好采取这种方式收拢权力。

纵观明熹宗朱由校一朝,虽然看似有很多荒唐的事,但大的格局上是没有出什么问题的。而东林党可以说集结了当时最精英的一群人,又怎么会不知道朱由校的打算呢?所以朱由校在位仅七年,便因离奇落水而生病,后又因服用“仙药”身亡。

在魏忠贤被铲除后,东林党再次一家独大,崇祯皇帝有心挽救大明王朝,但却始终有心无力,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东林党从中作梗,哪怕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崇祯皇帝为了守住京城,恳求大臣们捐点银子出来,结果大臣们却像打发乞丐一样应付他。

结果在城破之后,李自成却从这些“哭穷”的达官贵人家里搜刮出了数千万两白银(至于为了不说七千万两,是因为还是太过夸大了点);如果有魏忠贤在,这种事根本不需要崇祯皇帝亲自出手,魏忠贤出马,至少搞大几百万两白银还是没太大问题的,至少守住京城,等勤王军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就是曹化淳在当时要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其实这也间接说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在不久之后,曹化淳也亲自感受了一把这些东林党人的无耻。在清军入京后,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在他去世前还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其中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这就是明朝,其实明朝的实力一直都比较强,如果没有那么多内斗的话,东北根本乱不起来,如果不是党争内斗的话,明朝的国力也不会被消耗得这么严重,但一切都没有如果……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